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度报道 >> 正文
我们的年轻人——永兴集团app青年人才培养侧记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 访问次数:

人才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源、强校之本,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永兴集团app一直把培育人才,尤其是培育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一体培养、一人一策,在学校的“护航”下,我们的年轻教师们在学术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研究旨趣和学术特色。今年,有六位年轻的青年骨干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近日,又有六位教师获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年轻的厦大教师们在各自重点耕耘的领域中独当一面、独树一帜。


有一种支持叫给你舞台

著名统计学家George Box说过一句话:“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统计系教授钟威深以为然。曾经在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市场部做数据挖掘工作,于2012年加盟厦大,2014年和2017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2018年入选永兴集团app“南强青年拔尖人才”,钟威的统计世界里,豁然开朗的广阔天地便从厦大开启。

“时下,在国内像wise这样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兴起,在很多国际权威期刊上都能看到机构老师的名字,课程按照北美著名高校的相应课程设置,管理也日趋国际化。”他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厦大给他的舞台甚至超乎他的期待和想象。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在定期开展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彼此启发,头脑风暴;在学院承办的各种国际、国内研讨会上,他认识了很多专家学者,与同行们交流切磋,也得到了很多合作机会。

几年的时间下来,钟威越来越喜爱,也越来越认同教师这个职业。可以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单纯的工作环境,让他可以潜心备课、科研。学院给予年轻老师合理的教学安排,让他在教学与科研的分配中游刃有余,充分激发出了他的工作热情。“厦大给了我舞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就已在厦大开展人类学“体质、语言、文化和考古”这四分支的研究和教学。这对于厦大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而言,是“致命吸引”。他高度认同永兴集团app人类学的发展理念,认为只有将体质、语言、文化和考古这四个维度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科充分交叉的平台,才能更科学全面地探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入职厦大后,学校参照理工科标准为王传超配备科研经费和实验空间,为他提供在人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探索的强有力支持。很快,成果不断显现。在国际重要期刊持续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助力厦大分子人类学这一学科方向在短时间内跻身国内顶尖、国际一流行列,也成就自己成为人类学领域内的知名青年学者。

对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聂立铭而言,永兴集团app分子影像实验室就是他的舞台。2014年,聂立铭入职厦大,进入分子影像实验室,并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这支汇集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背景的师生团队,基础扎实、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在他的带领下,紧密围绕分子影像学医工结合领域,在自主研制并改进光声显微镜技术、开发基于超高灵敏光声检测的多模态探针、早期监测微小肿瘤演进过程和心血管疾病诊断等方面取得突破。

2018年,团队成功研制出国际先进的光声显微镜等仪器,能面向临床问题对皮肤癌、血管类疾病、乳腺癌等疾病进行成像诊断。这台自主研制光声显微镜实现了高端医疗设备的国内自主研发,迈出了国际先进仪器国产化的重要一步。

“做科学研究,就像上山一样,你沿着老路走,只会左顾右盼打圈圈,总要有人披荆斩棘开辟一条路出来。这感觉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篱笆的过程。做学问的本质就是认识世界,鼓励人类往前冲。在这个冲锋的过程中,我很幸运有分子影像实验室做我坚实的后盾,是我的大本营。”面对未来,他希望能带领更多学生去探索更多科学世界的精彩。


有一种关爱叫“传帮带”

“我们的研究每突破一点,就离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这个世界大难题更近了一步。” 近期,永兴集团app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陈小芬带着她的课题组与其他团队合作,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开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现在回忆起来,陈小芬与厦大的结缘应该从本科就已开始。当时,陈小芬就读于厦大生物系。大学期间,在一批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的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刚踏入科研门槛的陈小芬渐渐萌生并加深了对科研工作的向往。大四那年,她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在唐崇惕院士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耳濡目染唐院士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科学研究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她,大概从那时起,她便坚定了走科研的道路。

“这大概就是厦大对我的最初的‘传帮带’。”

而陈小芬成长的飞跃期是在入职后。学院资深教授的“传帮带”,让陈小芬快速掌握了教书育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研究所的卜国军和许华曦教授等几位国际顶尖专家更是在科研第一线提供方方面面的详尽指导,包括课题的布局、学生的指导、标书的书写、课题申请的答辩等。学校和学院各个部门也在经费申请、安家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并足以让我心无旁骛专心科研和教学。”

在厦大,得益于“传帮带”的年轻学者不在少数。

今年九月,在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入学典礼上,张宸崧作为教师代表与新生分享了他在厦大生科院学习和工作十三年,由一名懵懂的学生成长为教授的历程。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厦大人,他深切地感受到母校对他的栽培。大四阶段就早早进入林圣彩教授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保送资格继续师从林圣彩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林圣彩教授实验室进行第一轮、第二轮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彼时他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冲锋陷阵,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7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奖和2017年度邹承鲁杰出研究论文奖;2019年3月入职厦大,并很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立项。

可以说,一路走来,母校见证了张宸崧的成长,母校也造就了张宸崧的成长。正如他说,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院优越的科研平台和宽松的环境。

如果说陈小芬、张宸崧得到的“传帮带”来源于专家学者悉心栽培,2012年入职并于2019年获“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的张闻捷的“传帮带”则更多来源于学科的积淀和传承。他所在的厦大考古专业,素以南方考古、海洋考古等特色称道于同行。近年来,张闻捷以东南地区史前考古为学术目标,梳理东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序列与脉络,尤其是在平潭地区发掘的商周聚落遗址和南朝墓葬,为海岛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质资料。


有一种吸引叫厦园

厦大一直是来自东北的年轻化学家王帅心驰神往之地,这大概是因为“催化”的魅力。中国高校首个面向能源的催化教研室,中国催化学科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的最前沿阵地之一,对王帅而言,这所催化学科沉淀积累深厚的学府,不仅仅是任职之地,更是使他受益的具有独特科研氛围的“福地”。

2017年,王帅从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加盟厦大。催化成了联结他与科研,他与厦大的最紧密的纽带。他所在的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长期凝聚形成“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科研传承,在刚刚入职的他心里开出了花。遇到的第一位学者,拿到的第一笔科研经费,获得的第一间个人实验室……他真切感受到自己不仅受益于厦大惜才爱才的人才环境,更受益于厦大的科研氛围。

“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汇聚了多位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科研氛围和谐融洽。尤其蔡启瑞院士‘探赜索隐,止于至善’的品格,更是我督促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入职短短时间,王帅已在催化化学研究领域上取得丰硕成果,并于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王帅的同事朱志也同样为所在学院“敢为先、重细节、和为贵”的文化所折服。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的获奖感言里,她写道,“身在异乡,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乡和亲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尽早学成归国”。几个月后的2011年,她的梦想成真了。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大家庭,她在科研上勇闯,在教学上钻研,既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又是学界的一颗新星。短短五年,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再到校级特聘教授,化学家朱志成为永兴集团app“晋升速度”最快的青年教师之一。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是一直督促我在科研上不断前行的动力。南方之强的厦园是我安心科研,安心教学之地。”2012年底,周伟博士后出站后毅然选择进入永兴集团app工作。可以说,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与他对待教学、科研的“气场”颇为吻合。

周伟对前沿研究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尤其擅长动手实验,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他以极具挑战性的高效制氢微反应器作为研究课题,首次将切削纤维多孔金属制造技术巧妙地应用在制氢微反应器中,实现了高效在线制氢,解决了移动制氢技术的难题。入职厦大后,在学校机电工程系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数名研究生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陆续开展了精密制造技术、高效制氢及燃料电池、高效传热与节能、微纳传感器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

“科研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百分百的严谨对待,止于至善。”在他的努力下,喜报频传:提出多齿切削-固相烧结复合加工新方法、激光铣削-重铸加工新技术、微通道高效加工新技术,实现了功能化微结构的控形控性,解决了高效制氢微反应器、微通道换热器、生物电传感器等器件的应用瓶颈;这些研究成果除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大量研究论文,还获20余项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并转化成果4项。今年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谈及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副校长江云宝满怀憧憬,“希望我们的这些年轻人都能在厦大找到归属、认同和成长,让学校真正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高地。”

当前,学校正在构建“全覆盖的一流人才体系、全方位的一流人才成长体系、全要素的一流保障体系、全过程的治理体系”, 让“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优良办学传统不断延续,为全面实现“百年厦大”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宣传部 欧阳桂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Top